砚子飞书

【三国/多cp/策瑜/赤壁之战】戏外粉墨.第六章(《好戏》番外)

“建安十三年”中,最让人叫好叫座的,是“赤壁之战”吧。对,一定是赤壁之战。

最先来的是周瑜。他自孙策去世后,已为当初一起在桃花下约定共同踏遍山河的少年奔波了八载。只是似乎图谱也不忍让他有过多的改变,他依然是哪个潇朗独绝,世无其二的周郎。不过他的那张脸庞又分明多了疲惫——也是,“江东双璧”少了一璧,另一璧又怎能苟且偷安?他必是要将双璧的光芒散发到极致呵。而时机,大抵便是这次吧。虽说好像曹操的兵力碾压了江东,但周瑜嘴角勾起的弧度在温润之下却笃定地含着自信,让人莫名感觉,这场长江上的战役,胜出的将是并不被太多人看好的孙吴。为他的妆容多加一分已不属于他这个年纪的少年意气,压去先前的倦态,剩下的九分是如瑜似瑾的君子风度。停了手,我的目光蓦然锁在周瑜的衣袍上——原来,曾经那个与孙讨逆上战场才会鲜衣怒马的美周郎,到底还是又换回了白袍,习惯未改么?周瑜却毫无预兆地翻出了已经不知压在箱底多久的红衣与琴,望向我:“这一战,瑜穿这件。”我点点头算是允许,却满眼迷惑。“这一战,关乎江左存亡,伯符一定会打这一仗,助我江东,佑我江东。伯符他——一定会上战场的。”周瑜笑着解释了似乎这个自己都不太相信的说法,可眼神中却又透着执着与肯定。我忽地鼻子一酸——周瑜唤的,不是先主公,不是故讨逆将军,而是孙策的表字“伯符”。这声“伯符”,终究还是他唤的最透人肺腑。小霸王都是八年前的神话了啊,怎么还有人记得?都已是冢中枯骨的人了,怕是墓边荒草都萋萋成丛,又怎会上战场。这周公瑾,不过是“凭赖威灵,谓若在握”罢了。至于那把琴……世人都知“曲有误,周郎顾”,却又有几人知,周郎为何许人抚过琴,上次抚琴又是什么时候?我自喟自叹,却未曾注意泪水沾湿了我的眼眶。

然后是孙权。这个青年有着不符合二十六岁的沉着与老练。但这次,他的那双碧眼,还需我添上保卫家园的决心。

诸葛亮。这将是他迎来的第一场大仗。然而,也不过弹指间羽扇一挥而已。

曹操。完全看不出他已是个年近花甲的老人。他举手投足间,似是都想睥睨这个经此一战会被他一统的天下。

鲁肃。斯文儒雅的他,好似一阵和煦的春风。

甘宁,凌统,吕蒙,陆逊。属于他们的辉煌,才刚刚开始。

赵云。那个当阳无人敢与争锋的少年将军来了。又来与曹军一战了。

……

这是一篇璀璨得宛如满天星斗的华章,以至于如今我还将这幕戏记得如此清楚。

先是曹操挥师南下,抬手将一纸信笺飞过长江,邀孙权“会猎”于江东;孙吴臣子有的主战,有的主降,孙权的眉皱得很深,像是心烦意乱,还透露出一丝无措。

此刻,鲁肃与诸葛亮登场了。二人已快要将孙权说服,只是这位年轻的主公眼中,还有一丝犹豫:父兄打下的基业,的确不应该拱手让人;然而他的实力,却真不及曹操……这时,周瑜也上了场。他有条不紊、振振有词地在朝堂上为孙权分析了局势。孙权眼里终于闪过来那抹决心,“唰”地拔出了腰间的佩剑,一眨眼便砍掉了桌几的一角,咬着牙将语速放得极慢:“再言降者,有如此案!”

是夜,东吴军营,异常热闹。明明眼前一片推杯换盏、觥筹交错的融洽景象,蒋干却心绪不宁。酒至半酣,周瑜似是醉了,抓起蒋干的手,带蒋干走过了粮仓,看过了士兵,蒋干却心不在焉,唯唯应是。周瑜的眼神宛如一派朦胧的月色,扬声道:“大丈夫处世,遇知己之主,外拖君臣之谊,内结骨肉之亲。言必行,计必从,祸福共之……”蒋干一面听,脸色一面变得愈发惨白。不知蒋干是否以为周瑜醉了,总是我在台下看到了周瑜眼底的那丝清明。没错,我又到了台下。毕竟这样一折戏,不容错过啊,我已不满足于只窥见幕布的缝隙。周瑜那段掷地有声的话,是发自内心的啊。


P.S:这章有点短嗷QWQ赤壁之战写一章怕你们字数太多没有耐心看来着,于是就卡在这里了,下一章公瑾舞剑哦!一定记得来康啊!(话说这一章悄咪咪地写了策瑜,看不懂这里策瑜的可以往我前面的文章翻~)


评论

热度(18)
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